震相名解析¶
实际上唯一识别震相的应该是其射线参数和射线路径,震相名只是人们用于记住这些震相的代号而已。不同软件/个人对于同一个震相可能定义不同的震相名,对于不同震相也可能定义同一震相名。
大家公认的标准是 IASPEI 标准:http://www.isc.ac.uk/standards/phases/。我们主要基于 IASPEI 标准讨论一下地壳震相名,地壳震相也是震相解析中最麻烦的内容。
IASPEI 在命名地壳震相假设地球是两层地壳模型。当然,实际地壳不一定是两层,也可能是三层地壳。但是我们一般使用的全球 1D 参考模型,比如 PREM、AK135、IASP91 等,都是两层模型。例如 IASP91 的地壳厚度是 35 km,其中上地壳厚度是 20 km:
$ cat /opt/TauP-2.4.5/StdModels/iasp91.tvel
IASPEI91 S Model (67 values to cmb)
2 0.000 5.8000 3.3600 2.7200
3 20.000 5.8000 3.3600 2.7200
4 20.000 6.5000 3.7500 2.9200
5 35.000 6.5000 3.7500 2.9200
6 35.000 8.0400 4.4700 3.3198
警告
如果使用三层或单层地壳模型计算走时,需要了解不同软件解析出的地壳震相名到底代表啥。
一般认为大陆上地壳是花岗岩质(granite),下地壳是玄武岩质(basalt)。所以,Pg 和 Pb 里的 g 和 b 也就是指代 granite 和 basalt。需要注意的是大陆地壳成分并不一定是花岗岩质和玄武岩质。地震学软件里使用 g 和 b 只是用于区别地壳震相,也可以用其他标识符。
警告
不同地震学软件的 Pg 和 Pb 不一定遵守 IASPEI 标准的,可能类似,可能完全不同。
IASPEI 的 Pg:
At short distances, either an upgoing P wave from a source in the upper crust or a P wave bottoming in the upper crust. At larger distances also arrivals caused by multiple P-wave reverberations inside the whole crust with a group velocity around 5.8 km/s.
TauP 定义的 Pg 与 IASPEI 定义有所区别,比如 Phase naming in obspy.taup
ray turning in the crust
因此,TauP 里并没有 Pb 震相名。
需要注意的是 IASPEI 定义的 Pg 包括了大震中距的情况,即地壳内部多次 P 波混响产生的震相(群速度约为 5.8 km/s)。这种 Pg 严格说来算不算体波,我也清楚。IASPEI 还定义了 Rg,即 Short-period crustal Rayleigh wave。Rg 是不是就是大震中距的 Pg,笔者目前还不秦楚。大多数地震学软件考虑的是小震中距的 Pg。
地壳 S 波震相名规则类似 P 波。例如,Sg 也分为小震中距和大震中距的情况。Lg 震相是不是就是大震中距的 Sg,笔者目前还不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