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震相#

  • 本节贡献者: 姚家园(作者)、田冬冬(作者)

  • 最近更新日期: 2023-03-01

  • 预计阅读时间: 30 分钟


地震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机械波。与光类似,地震波在遇到介质界面时也会出现反射、 折射和衍射等现象。与光不同的是,地震波既有横波(S 波)又有纵波(P 波), 地震波在介质界面发生反射或折射时还会发生波的转换,即横波可以转换为纵波,纵波也 可以转换为横波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,会遇到地球内部的多个界面,并在界面处 发生反射、折射以及横波/纵波的互相转换。因而,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 会有很多可能的传播路径,沿着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波走时也不同,在观测记录上表现为 不同特征的信号,称之为地震震相(seismic phase)。

地球圈层结构#

在介绍地震震相之间,有必要先介绍地球的分层结构。

固体地球的半径约为 6371 公里,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。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圈层:

  • 地壳(crust):地球的最表层,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30-50 km,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6 km

  • 地幔(mantle):地壳以下的固态岩石层,最大深度为 2891 km

  • 外核(outer core):液态铁合金层,深度范围为 2891 到 5150 km

  • 内核(inner core):固态铁合金层,半径约 1221 km

各个圈层之间的分界面为:

  • 地壳与地幔的界面:莫霍洛维奇间断面(Mohorovičić discontinuity),或简称莫霍面(Moho discontinuity)

  • 地幔和外核的界面:核幔边界(core-mantle boundary,简写 CMB)

  • 外核与内核的界面:内核边界(inner-core boundary,简写 ICB)

不同圈层中,介质的 P 波和 S 波速度以及密度也随着深度而变化:

  • 在 Moho 面附近,地震波速度猛然增加

  • 在地幔中,410 公里和 660 公里附近存在两个速度间断面,地震波速度在间断面附近突然增加。 这两个间断面分别称为 410 间断面(410-km discontinuity)和 660 间断面(660-km discontinuity), 二者之间的区域称为地幔转换带(mantle transition zone)

  • 在 660 公里至地幔底部的深部区域,地震波速度平缓增加

  • 在核幔边界,P 波速度从大约 14 km/s 骤降至大约 8 km/s,S 波速度从大约 7 km/s 降为零, 这是因为外核是液态的

  • 在外核中,P 波速度再次随着深度逐渐增加

  • 在内核边界,P 波速度突然增加,内核中 S 波速度也不为零了

地球分层结构及 P、S 波速度和密度

Fig. 10 地球内部 P 波速度、S 波速度和密度(来自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 (PREM) 2)。 引自《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》(第三版)图 1.1。#

地震震相#

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穿过不同的地球内部结构,相应的地震波射线路径和走时也会不同, 在观测记录上也显示出不同的波形特征,称之为地震震相(seismic phase)。

为了区分不同的地震震相,地震学领域制定了一套标准地震震相命名规则。每条射线路径 都可以对应一个震相名;同样的,每个震相名都可以对应特定的射线路径。

在标准地震震相命名规则中,规定了用以下简写符号分别表示在地壳、地幔、外核以及内核中 传播的 P 波和 S 波:

  • P:从震源出发向下在地壳和地幔中传播的 P 波

  • p:从震源出发向上在地壳和地幔中传播的 P 波

  • K:外核中传播的 P 波

  • I:内核中传播的 P 波

  • S:地壳和地幔中传播的 S 波

  • J:内核中传播的 S 波

  • c:核幔边界处的反射波

  • i:内核边界处的反射波

地震波从震源出发,穿过地球内部,并被位于地表的地震仪器记录到。地球内部主要分界面 将地震波走过的射线分割成多个小段,将射线路径里每段对应的简写符号拼接起来, 即得到了射线对应的震相名。以下图中的几个地震震相为例:

  • PcP 震相表示震源激发的 P 波从震源向下出发在地壳/地幔中传播(P), 并在核幔边界处反射(c),反射 P 波在地幔中向上传播至台站(P

  • SKS 震相表示震源激发的 S 波从震源向下出发在地壳/地幔中传播(S), 在核幔边界处转换为 P 波并在外核中传播(K),然后再次在核幔边界处转换成 S 波并在地幔中传播(S),最终传播回台站

全球震相的射线路径及其震相名

Fig. 11 全球震相的射线路径及其震相名。实线表示 P 波路径,摆动线表示 S 波路径。 引自《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》(第三版)图 4.16。#

Note

除了上图展示的全球尺度的震相外,在小震中距范围内沿地壳、上地幔传播的地震震相更为复杂, 且部分震相的命名并未统一。因此,本教程不做介绍,读者可以参考 学习相关震相定义。

我们以地震与台站之间的距离为 X 轴,以台站观测到的地震震相走时为 Y 轴,将全球地震的震相走时 画出来,便得到了走时曲线。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地球深部的速度结构最简单和根本的资料。

不同体波震相的走时曲线

Fig. 12 不同体波震相的走时曲线,数据来至 Kennett and Engdahl (1991)。 引自《An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, Earthquakes, and Earth Structure》 图 3.5-3。#

扩展阅读#